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会洗脑的,未必是神曲或保健品的“神奇功效”,还可能是电梯广告。
这些广告就像玩“萝卜蹲”,“找工作,找老板谈”蹲完“婚纱照,去哪儿拍?”蹲,“婚纱照,去哪儿拍?”蹲完“省省省省省省省差价上某信”蹲……以至于很多网友愣是被逼成了“电梯恐惧症”患者。
最近一段时间,终于有名叫@查理吵的网友在“忍不了”后,将去年世界杯期间几个被骂惨的广告和现在的洗脑电梯广告剪辑到了一起,一时间激起网友“已被逼疯”的吐槽狂潮。
而一篇《现代人是如何被电梯广告逼疯的?》的文章也在网上热传,文章直指“压死社畜狗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不是工作也不是穷,是被生活压干榨光后,还要被处以精神摧残和压迫的电梯垃圾广告”,激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一、电梯广告是我们精神上的天敌
问君能有几多烦,恰似加完班后走进了电梯间。如复读机般以八千分贝的音量循环播放的广告,以“代言人半身+大量文字信息”方式呈现的海报,简直是比追剧者眼中的“进度条君”还恐怖的存在。
家住在电梯楼高层的我,对此就心有戚戚:我原本就有点“电梯恐惧症”,怕幽闭空间,怕可能突遭意外坠到B1层,而那些重复个没完的电梯广告,则是对我的第三重折磨。
如果说,卡路里是火箭少女的天敌,那这些高频次重复轰炸的电梯广告,就是我每天那几分钟里精神上的天敌。
避也避不开,拉黑又拉黑不了,张宇唱的那句“你说你想要逃,偏偏注定要落脚”,大概就是我悲催处境的写照。
尤其是加班后挤着地铁疲惫不堪地回到小区那会儿,原想赶紧葛优瘫放松下,可这点心思在走进电梯后就迅速溃散,那闪动的屏幕或丑成马的海报愣是逼着我“投降”。
在现代社会,广告以无孔不入之势攻占各个角落,并不令人意外。在广告讲究精准分发的当下,电梯作为社区化配套设施的属性和相对密闭空间的特点,决定了它很难被广告投放者放过:无论是买得起房的人群购买力较为旺盛,还是人在电梯里无手机信号,都能为商家将电梯视作线下引流通道提供依据。
饶是如此,在“用户体验”成了商家口头的高频词的背景下,企业总得有所敬畏,而不是拿反人性的广告行为将自我标榜的“用户本位”踩到脚下。事实上,好的商业化操作,必定也是跟人性相通的。
可很多企业似乎偏不认这个理。犹记得,去年世界杯期间,几个互联网企业的洗脑广告曾引发网友的一片Diss,自媒体上冒出一堆吐槽文章——《因为这些烂广告,世界杯我都不想看了》《我是来看世界杯的,不是来看烂广告的!》……
舆论反馈的指向很明晰,这些师从“洗脑广告鼻祖”恒源祥的广告,就是视觉听觉上的双重污染,是让人近乎生理反胃的“信息垃圾+噪音”。
原以为,有些企业能“吃一堑长几智”,没成想,它们却有将洗脑进行到底之势,还有些企业将其奉为范本,依葫芦画瓢。这一波洗脑广告攻陷电梯,就是其具体体现。
电视广告磨人,还有遥控器,电梯广告要命,人们多半是“也应无计避祸害”。
但真就拿这些声光“轰炸”没辙了吗?我希望答案是“不”。
二、没法用遥控器拒绝,那就用钱包拒绝
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大致就在于两点:监管不缺位,市场不配合。
监管不缺位,指向的是针对那些烂俗广告的约束。此前已有些媒体报道,在多地,有业主因电梯里的丰胸广告中女性半裸酥胸有碍观瞻,或整容广告中术前照片吓到孩子,而与物业产生纠纷。
这里面有些广告有违公德良俗,有些甚至不合广告法。鉴于此,对户外广告的监管触角,显然也应伸向电梯间,对那些也越过法律层面底线的电梯广告依法依规处理。在这里面,业委会不妨发挥些积极作用。
市场不配合,则是指公众别轻易着了那些洗脑广告投放商与设计者的道儿,以“用脚投票”挤压洗脑广告的生存空间。
由报道可知,这些洗脑广告多出自信奉“一流营销制造冲突,二流营销发现冲突,三流营销寻找冲突”的营销大拿叶茂中之手。在他看来,要让广告获得成功,“首要就是不断的重复品牌名,以至于喊到观众都厌烦”。
在其实用为上的营销逻辑中,存在感比好感重要,吸引注意力比激起共鸣重要。这似乎也契合行为心理学的观点——记住单纯重复的品牌是人类天性。而Boss直聘们在世界杯后的下载量飙升,似乎也应验了这种简单粗暴逻辑的成功。
但以短效刺激吸引高流量,注定难以长久,那些惹人厌烦的洗脑广告自带的创意和执行上的“廉价感”,会给观众很Low的既视感,也必定会拖累商品的调性与层次,令其品牌价值观、产品逻辑受到质疑。
而从长远看,那些有积淀的商业品牌,靠的也是与消费者建立长久沟通而不是靠争议。有网友就表示,听多了洗脑广告,现在只记得“找工作,上铂爵旅拍;婚纱照,找老板拍……”这反映的,就是其逆反效果。
对公众来说,由厌恶感生成的“消费抵制”,则是对这些洗脑广告更有力的抵制。
对这些让人一看就头大,“进,可一秒致郁;退,可火上浇油”的电梯广告,我们若无法用遥控器拒绝,那就用钱包拒绝。也只有让那些商家“在骂声中受损而不是受益”,它们才能放弃对那种简单粗暴、反人性广告形式的迷恋。
有人说,洗脑广告的成功,意味着广告策划者对广告传播的定位、衔接有了更完整的预判与执行路径。那公众就不妨用“嘴上说不要,身体更拒绝”的消费倾向,扭转这样的定位,切断那样的连接。
而作为“电梯恐惧症”患者,我还想对那些攻陷电梯的洗脑广告策划者说一句:我劝你善良。制造那么多声光污染,你们良心不会痛?
仲鸣(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