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的过程中,体量庞大的建设资金来源一直是市场最为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冶17日发布公告,合计认购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基金份额高达88亿元,折射出央企在介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的“融合模式”。
实际上,从目前所公开披露和记者采访到的情况来看,央企、市属国企甚至港资企业,都在成为参与到这场建设大潮当中的重要主力。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的融资模式与合理有效控制政府债务并行,有力支撑着北京城市副中心从顶层设计阶段逐步向实质性开工建设阶段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有业内人士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表面上是做减法,实质上是为北京腾出空间做高质量发展的加法。
资本+业务
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冶公告显示,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基金的规模为144.1亿元,中国中铁下属子公司认购40亿元;中国铁建下属子公司合计认购28亿元;中国中冶下属子公司认购20亿元。
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基金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成立的。根据记者了解,该投资基金此前已经正式签约成立,是城市副中心和通州区层级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投资基金。基金按照不低于1000亿元的总规模积极筹措,其中首期基金募集规模达到144.1亿元,远超预期目标(超募44%)。
根据规划,该基金的存续期限为15年,将立足城市副中心,重点投向基础设施、不动产和“高精尖”产业等相关领域。其中,北投集团和通州区政府是基石投资人。
三家央企认购的88亿元,已经占到首期基金募集规模的60%以上。具体到这笔投资,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学术委员、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对证券时报记者分析认为,这实际上折射出央企参与副中心建设时,已经转向资本和业务两个层面更充分的融合。
“就城市中心战略而言,央企一直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充分参与到副中心建设之中、提供高质量公共产品,既是央企的社会责任,也能获得一定的商业收益。本次央企通过基金层面来参与其中,说明央企除了传统实质业务的参与、承担基本责任之外,还致力于通过基金合作,进一步加大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开发建设力度,这说明央企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开始致力于资本和业务层面更充分的融合。”付立春表示。
多元融资
实际上,除了三家央企之外,北京城市副中心基金资金来源还包括其他两部分。
一方面为市属国企,包括北京城建、北京建工等在内。以北京城建为例,虽然公司并未同日发布相关公告,不过根据其他央企的公告显示,北京城建认缴出资额高达10亿元。
根据公司刚刚披露的2018年年报,北京城建明确会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坚持立足北京、覆盖一二线城市的拿地策略,加大城市研究力度,扩宽土地获取思路。
财报显示,北京城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方面已有大规模投入。在公司“账龄超过1年的重要预收款项”中,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即前述“北投集团”)项目的期末余额超过8.1亿元,因为未达到收入确认条件没有进行转结;同时,针对该项目还有11亿元的账龄超过年的重要其他应付款。
另一方面为香港新华集团等港资企业,也是基金有限合伙人。早在今年3月,北投集团就与香港新华集团举行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双方目标是,为港资企业参与城市副中心项目建设提供范本,为北京市管企业与港资企业合作开启新模式。
具体来看,香港新华集团将通过出资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基金等方式,和北投集团在省市投融资领域开展合作,以投资副中心基金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新华集团在海外高端城市建设开发运营的经验与品牌优势,共同探索在金融贸易、文化教育、高新技术、健康养老、城市产业运营、商业服务、示范园区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新模式。
控制政府债务
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体量庞大。以北投集团为例,公司目前在城市副中心承担和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建设项目超过百个,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建设、工业大院腾退、园林绿化和生态管理等。为保障资金需求,北投集团曾与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签署了总计4600亿元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曾创造北京市属国企单次银企合作新纪录。
此外,北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长利还曾表示,北投集团将推动基金项目储备和落地,在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综合开发、生态环保、智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高精尖”产业等领域开展投资,确保基金早日实现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副中心投资基金的成立,除了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外,无疑还有利于帮助合理有效控制政府债务。
公开统计显示,在2015年至2017年,北京共发行新增政府债券1219亿元,以支持了副中心建设、新机场建设、棚户区改造、疏解非首都功能、环境整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和重点工作。
不过,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北京市代市长陈吉宁曾明确“三大攻坚战”,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切实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履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实际上,除了本次所披露出来的基金之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的进程中,不断拓宽新的融资方式,一直是一大看点。
就在日前,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还发行了2019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投项目均为落实重大战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的城际铁路建设项目。该债券发行规模10亿元,期限为3+2年期,票面利率4.08%,成为市场首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概念债券。
收益预期
虽然三大基建央企在具体业务领域有细分,不过在认购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基金的公告中都异口同声地表示,“参与副中心投资基金,有利于公司尽快开拓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市场,进一步拓展北京地区业务,提高经营业绩和品牌知名度,符合的公司战略,有助于保障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
那么,这笔收益究竟会如何呢?根据规划,这笔高达人民币144.1亿元基金为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投资范围包括对其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行投资或者直接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本基金投资后标的企业上市的除外)。执行事务合伙人北投基金管理公司为基金管理人,负责运用和管理基金资产,将资金存放于托管银行开设的托管账户,通过对目标项目进行股权投资,使合伙人获得经济回报。
基金通过转让未上市的被投资项目的股权、被投资项目上市后转让其股票、被投资项目原股东回购、被投资项目进行清算及其他符合法律规定的方式退出投资项目。从收益分配来看,基金获得与投资相关的投资收益减去全部费用后,各合伙人还会进行分配收益,其中,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指北投集团及北京通州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之外的全体有限合伙人)按实缴出资额优先分配,直至收回相当于投资本金的收益。
对于具体的受益预期,三家央企在公告中并未明言。记者联系部分央企相关人士,也没有得到具体答复。不过,在付立春看来,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提速,如此大规模的基金投资收益肯定值得看好。
这种乐观预期的背后,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支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曾解读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表面上是做减法,实质上是为北京腾出空间做高质量发展的加法。”
这一判断通过其他企业的动作来看,似乎也在得以验证。例如,近日苏宁控股集团便与北京市通州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苏宁在通州地区各类智慧零售门店将达342家,包括2家苏宁广场、零售云店31家等,此外,苏宁云店、苏宁影城等业态也将陆续落地。业内认为,苏宁入住苏宁入驻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意味着本身智慧零售布局的升级,也验证着通州发展空间、机遇、营商环境和产业迭代前景值得看好。